钟南山与南非典,一座民族精神丰碑的奠基之战
3
2025-10-17
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这场疫情最终导致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共8096人感染,774人失去生命——其中中国大陆通报349例死亡,香港地区则有299人罹难,当这些数字被尘封进流行病学史册,2025年的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非典”这个名词,已悄然逝去二十二年。
774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彻夜灯火,香港淘大花园的紧急疏散,台北和平医院的封控隔离——这些场景至今仍烙印在亲历者的记忆里,一位失去母亲的女儿在日记中写道:“数字会说谎,但空着的餐椅不会。”当年参与抗疫的钟南山院士后来坦言:“每一个死亡病例都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非典死了多少年”这个提问本身充满哲思,从医学角度看,SARS病毒在2004年后再未在人类社会中大规模传播,可以说“已死”;但它的基因序列仍存在于实验室,其近亲新冠病毒在2019年卷土重来,正如流行病学家管轶所说:“病毒不会真正消失,它们只是在等待下一个机会。”

非典用774条生命换来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觉醒,疫情后我国投资257亿元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直报系统,设立发热门诊,这些措施在新冠疫情初期显示出成效——武汉封控决策正是基于非典时期积累的经验,但2020年的疫情也暴露出,部分教训已被遗忘,比如初期预警的迟滞重演了2003年的困境。
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地铁里的口罩、办公楼的体温检测,这些非典留下的“遗产”已融入日常生活,更深远的是,它改变了人们对传染病的认知,曾参与小汤山医院设计的黄锡璆博士说:“非典教会我们,人类需要保持敬畏。”这种敬畏在新冠疫情中转化为全民的防护意识。
站在2025年回望,非典的死亡数字早已定格,但它引发的思考仍在延续,病毒会变异,社会在进步,但关于生命价值、信息公开与科学精神的讨论,始终在提醒我们:纪念逝者的最好方式,不是记住恐惧,而是传承教训,当下一代疫情来临时,但愿我们不再为同样的错误付出生命的代价。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