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2月10日,辞旧迎新共庆团圆
1
2025-11-06
“春节回老家吗?”
每年腊月,这句话便像一句熟悉的暗号,在电话里、微信中、电梯间、饭桌上悄然传递,它轻飘飘几个字,却承载着千钧重量——是漂泊者岁末的终极命题,也是一场牵动数十亿人次迁徙的序幕。
一张车票,半生乡愁
对许多人而言,“回老家”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老家是褪色的春联、是灶台上升起的炊烟、是方言里藏着的童年,年轻人总说“年味淡了”,可一旦踏上归途,挤进熙攘的车站,看行李箱碾过结霜的地面,听站台广播响起熟悉的乡音,那些关于“过年”的记忆便瞬间苏醒。
——这是文化的根脉,贴福字、祭祖、守岁、拜年……老家的春节仪式,让我们在飞速迭代的时代里,触摸到一种不变的秩序感。

跨越山海,为何而归?
有人跨越千里,只为陪父母吃顿年夜饭,网友小陈算了笔账:一年回家两次,若父母再活三十年,相见次数仅剩六十回。“以前总嫌他们唠叨,现在连唠叨都想录下来。”
有人回乡,是为了“被需要”的存在感,在城市,我们是996的打工人、是甲乙方的螺丝钉;但在老家,我们永远是谁家的孩子、谁的童年玩伴、谁眼里“有出息”的后生。
也有人坦言,回乡是一场“甜蜜的负担”,亲戚的追问、攀比的尴尬、观念的碰撞,让归途多了几分踌躇,但即便如此,许多人仍会选择回去——因为那里有真正理解“你从哪儿来”的人。

不回家的人,亦有深情
并非所有人都能踏上归途,有人因工作坚守岗位,有人为省钱减轻负担,有人怕催婚选择逃避,也有人把父母接到城市开启“反向春运”……
不回家不代表不想家,除夕夜的一通视频电话,一份寄往老家的年货,朋友圈里一句“爸妈,新年快乐”,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团圆,时代在变,团聚的方式也在扩容。
四“回”与“不回”,皆是时代注脚
“春节回老家吗?”这个问题背后,是中国城乡变迁的缩影,从前车马慢,回乡是隆重的远征;如今高铁快,却难解“近乡情更怯”,我们一边追逐远方,一边频频回望——老家是起点,也是终点。
无论选择如何,这份关于“回老家”的年度纠结,本身便是对文化传统的顽强延续,它提醒我们:在成为员工、上司、用户、网民之前,我们首先是谁的子女,谁的亲人。
若你今年回乡,不妨放下手机,陪父亲喝杯酒,听母亲聊聊家常;若你未能成行,记得告诉家人:“心已归乡。”
世间风景再绚烂,最暖仍是那盏为你亮到深夜的灯,春节的意义,从来不在距离,而在那份跨越千山万水也要彼此靠近的——团圆执念。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