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荣光,2022国庆高清图片中的时代记忆与家国情怀
1
2025-10-25
2021年初冬春之交,“就地过年”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关键词,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国29个省份先后发出倡议,呼吁在外工作、求学的人员留在当地过年,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在春运史上写下特殊的一笔,也折射出家与国、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时代镜像。
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祭祖、祈福的文化基因,每年春运,数亿人跨越山海,只为那顿年夜饭的温暖,随着冬季疫情零星散发,多地出现本土病例,疫情防控面临“大考”,29个省份不约而同地倡导“就地过年”,既是基于科学防控的审慎决策,也是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负责之举。
从北上广深到边远县城,各地政府密集出台配套政策:发放留岗红包、保障市场供应、组织文娱活动、开放公共设施……用“暖心政策”化解游子的乡愁,用“真金白银”留住异乡人的脚步。
个体选择背后的家国同心
“爸妈,今年不回家了……”无数人通过电话、视频说出这句话时,背后是沉甸甸的牺牲与担当,在外打拼的务工人员、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留守城市的“空巢青年”,他们主动调整千年不变的团圆计划,用暂时的分离换取更长久的安全。

山东面点师傅留在深圳为社区制作花馍,湖北籍程序员选择在上海独自守岁,东北大学生第一次没有回家陪父母贴春联……这些个体的选择,汇聚成疫情防控的基层防线,彰显了“舍小聚、为大家”的集体精神,云端拜年、快递年货、隔空举杯,传统习俗以新的形式延续,情感联结并未因距离而疏远。
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就地过年”既是对公民责任感的呼唤,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检验,如何让留下的人过好年?各地交出了不同答卷:
浙江为企业留工促产提供精准补贴,广东组织景区免费开放,江苏推出“非遗线上展播”,北京向留京人员发放消费券……从物资保供到文化供给,从权益保障到情感关怀,一系列举措试图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守护节日的仪式感与温暖度。

这背后,是中国社会治理从“管控”到“精治”的转变——既坚持科学防控的刚性,又体现人文关怀的柔性。
特殊春节的启示与展望
29个省份的“就地过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实践,也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
当春天来临,疫情终将散去,但这个特殊春节留下的记忆与思考,或将成为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财富,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对家的眷恋、对国的责任,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坚实的底色。
(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