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黄码家人,被大数据遗忘的亲情孤岛

admin 3 2025-10-20 12:13:11

父亲的健康码变黄了。

消息是母亲在家庭微信群里发的,短短一行字后面跟着三个双手合十的表情,群里瞬间安静下来,随后姐姐发了个拥抱的表情包,我愣了几秒,回复:“怎么回事?”

父亲退休后很少出门,活动轨迹简单得像一张白纸——家、菜市场、小区花园,他连智能手机都用得磕磕绊绊,每次扫码都要戴上老花镜研究半天,这样的他,怎么会变成黄码?

“你爸昨天去修了个手表,”母亲在电话里解释,“就街角那家修表铺,昨天下午确诊者去过。”她的声音透着疲惫,“现在社区说我们要全家居家隔离。”

我第一反应是不真实,父亲是个极其谨慎的人,疫情以来口罩从不离身,随身带着小瓶消毒液,他常说:“不能给社会添乱。”可现在,大数据给他贴上了“风险”标签,这个标签还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波及全家。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成了被隔离的孤岛。

父亲陷入深深的自责。“都怪我,”吃饭时他放下筷子,“非要修那个破表。”母亲把菜夹进他碗里:“说什么呢,谁也不知道会这样。”

健康码黄码家人,被大数据遗忘的亲情孤岛

他们开始每天在阳台晒太阳,说补钙能增强免疫力,父亲重新翻出他的《资治通鉴》,母亲捡起荒废多年的毛线活,视频时,我注意到父亲的白发又多了些。

最让我触动的是第三天,社区送来生活物资,父亲隔着门连声道谢,声音大得异常,挂断视频后,母亲偷偷告诉我:“你爸是怕邻居听见,想证明我们真的没出门。”

那一刻我明白了,黄码不只是一个颜色,它成了某种“污名”,邻居会下意识绕开我们家门口,家族群里亲戚的问候都带着小心翼翼,我们仿佛被无形地隔绝在正常生活之外。

第七天,父亲在家庭群里发了张照片——母亲织的围巾完成了,大红色的,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他写道:“解封后第一个给你妈买新毛线。”

健康码黄码家人,被大数据遗忘的亲情孤岛

我盯着那条红围巾,突然理解了这些天的意义,当外界将我们标记为“风险”时,家成了最坚固的堡垒,黄码可以限制身体自由,却无法阻断清晨母亲为父亲量体温的关切,无法阻止深夜他们一起在客厅散步的陪伴。

第十四天,全家健康码终于转绿。

解封那天,父亲第一个出门,真的买了五颜六色的毛线回来,母亲笑他买太多,他说:“慢慢织,日子长着呢。”

后来我总想起那段黄码时光,在这个被大数据精准分割的世界里,当算法用红黄绿将人分类,当轨迹成为评判标准,还有什么能守护我们生而为人的尊严?

是家人。

无论健康码是什么颜色,家的底色永远是最温暖的那一种,它不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却深深烙印在每个相守的晨昏里,当外界给我们贴上各种标签时,只有家人会轻轻撕下那些标记,说一句:“回来就好。”

上一篇:【唐山新增2例肺炎行程轨迹,唐山新增病例】
下一篇:网易北京一员工核酸呈阳/易网一员工核酸检查阳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