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一次核酸检测
2
2025-10-17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物流的逐步恢复,不少人开始担心:如果网购或从超市买到的商品核酸检测呈阳性,自己会不会被感染?这种担忧在社交媒体上时有出现,甚至引发了一些恐慌,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权威机构的研究和数据,为您详细解答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核酸检测阳性仅表示在物品表面检测到了病毒的核酸片段(即病毒的“残骸”),但这并不等同于物品具有活病毒或传染性,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有限,受温度、湿度、材质等因素影响,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在塑料或不锈钢表面可能存活数天,但在纸张或纸板上仅能存活数小时至一天,更重要的是,核酸检测极其敏感,即使病毒已失去活性(即死亡),其核酸片段仍可能被检测出来,但这时的病毒已无法复制或感染人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疾控中心的公开说明,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如与感染者面对面交谈),通过物体表面(俗称“物传人”)传播的风险被认为非常低,多项研究证实,病毒在物品表面的存活量通常不足以引发感染,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指出,需要接触极高浓度的活病毒才可能通过物品感染,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极难达到这一条件。
具体到“买到核酸阳性的产品”这一场景,风险更低,原因如下:

回顾国内外疫情数据,尚未有确凿案例证明“因接触核酸阳性产品而被感染”,2021年,中国部分地区曾报告冷链食品外包装核酸阳性,但后续流调显示,相关接触者均未因此感染,美国CDC也明确表示,物体表面传播不是新冠主要传播方式,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尽管风险极低,但出于谨慎,建议大家在日常购物中采取以下措施:
“买到核酸阳性的产品能被传染”是一个基于误解的担忧,科学证据表明,物品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微乎其微,公众更应关注呼吸道防护(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面对疫情信息,我们应以权威机构指南为准,理性应对,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通过科学防护和良好卫生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安心生活,守护健康。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