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新冠,当焦虑比病毒更无处不在

admin 1 2025-11-11 19:40:33

自从新冠疫情进入我们的生活,“健康焦虑”似乎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病”,地铁上有人咳嗽一声,心跳立刻加速;喉咙稍微干痒,就忍不住摸额头试体温;刷到确诊新闻,总觉得下一个就是自己……这种反复怀疑自己感染新冠的状态,成了许多人的日常,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自我怀疑”的循环?又该如何走出这片心理迷雾?

怀疑的背后:是警惕,还是过度焦虑?

在疫情初期,对症状的警惕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方式,但随着疫情常态化,这种警惕可能演变为一种“疑病心理”——过度关注身体感受,将普通不适(如疲劳、喉咙干)直接关联到新冠,甚至反复查验核酸、搜索症状,陷入“越查越慌”的循环,心理学上,这常与“健康焦虑”有关: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转化为对身体的过度监控。

信息过载:当“科普”变成“恐吓”

每天接触疫情新闻、变异株报道、身边人的感染经历,大脑如同被塞进一座“信息垃圾场”,算法推送的“重症案例”和“长新冠后遗症”,无形中放大了风险感知,久而久之,我们不仅害怕病毒,更害怕“未知的后果”,甚至出现“幻阳症”——明明没有感染,却总感觉身体出现了症状。

我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新冠,当焦虑比病毒更无处不在

自我验证的陷阱:越怀疑,越“真实”

怀疑自己感染时,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寻找“证据”:比如刻意深呼吸测试肺功能,或反复回忆接触史,这种“自我验证”行为反而强化焦虑,让普通感冒的鼻塞也被脑补成“确诊前兆”,更矛盾的是,即使检测结果呈阴性,有些人仍会怀疑:“是不是试剂不准?是不是还没到病毒潜伏期?”

如何打破怀疑的循环?

  1. 建立科学认知框架
    了解新冠典型症状(如发烧、持续咳嗽、味觉丧失),但也要明白:很多普通疾病也会引发类似不适,学会区分“低风险信号”(如偶尔咳嗽)和“高风险信号”(如呼吸困难),避免将单一症状灾难化。

    我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新冠,当焦虑比病毒更无处不在

  2. 控制信息摄入,设置“焦虑时间”
    每天限定查看疫情信息的时间(如早晚各10分钟),避免刷手机越刷越慌,如果焦虑突然袭来,不妨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以晚上再担心。”

  3. 用行动替代反复验证
    若出现轻微症状,按标准流程检测一次即可,无需反复采样,转移注意力到具体行动:喝温水、好好休息、做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比不停搜索症状更能缓解不安。

  4. 接受不确定性,与焦虑共存
    疫情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我们可以做好防护、接种疫苗,但无法将风险降为零,告诉自己:“我做了能做的,剩下的不必过度纠结。”

在不确定的时代,关照自己的内心

怀疑自己得了新冠,本质是对健康和生命的在意,但当我们被焦虑捆绑时,反而忽略了当下的生活,也许我们需要担心的,不是“是否感染”,而是“是否被恐惧感染”,在口罩与消毒液之外,别忘了为内心筑一道防护墙——它由理性、自我关怀、以及对生活的专注共同打造。

上一篇:张伯礼院士重要提醒/张伯礼院士的担忧也许正在变成现实
下一篇:大连疫情再起,齐心协力共筑防疫屏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