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神州大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的汉中盆地,也未能独善其身,这座素有“汉家发祥地”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展开了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经济发展与社会温情的全面考验。
疫情突袭:秦巴屏障下的紧急应对
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曾是其历史上的天然屏障,在现代交通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处连接陕、甘、川的枢纽,也成为了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当周边省市出现疫情,或是输入性病例悄然潜入时,这座宁静的城市瞬间进入了“战时状态”。
疫情就是命令,汉中市各级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流调溯源、核酸筛查、区域管控……一系列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在第一时间部署落实,从熙攘的城区街道到偏远的山村乡野,一张无形的防护网被迅速织就,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和志愿者们,成为了这道防线上最坚实的“秦巴屏障”。
全民核酸:一座城市的集体行动
“请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提前打开健康码……”这成为了汉中市民最熟悉的声音,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检测,是对城市组织能力和市民配合度的巨大考验,在中心广场、在学校操场、在小区空地,一个个临时搭建的采样点高效运转。

我们看到,医护人员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连续数小时重复着采样动作,护目镜上的水汽是他们辛勤的见证;我们看到,社区工作者嘶哑着喉咙维持秩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我们更看到,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市民们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用理解和沉默的支持,共同完成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集体行动,这份秩序井然的背后,是汉中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公共责任的担当。
温情守护:疫情下的“汉中温度”
疫情防控是严格的,但汉中的战“疫”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当个别小区或楼栋被临时封控,生活物资的保障成为头等大事。“党员先锋队”、“邻里互助群”迅速发挥作用,志愿者们化身“配送员”,将新鲜的蔬菜、药品和日常用品送到居民家门口。
社交媒体上,一条条求助信息总能得到迅速的回应;独居老人的生活被社区网格员时刻惦记;学生们在“停课不停学”中,感受着老师的隔空关爱,更有那自发送往抗疫一线的热饭热汤、暖宝宝,以及贴在物资箱上写满鼓励话语的便签……这些点点滴滴的微光,汇聚成一股暖流,驱散了疫情带来的焦虑与寒意,彰显了汉中这座古城厚道、善良的底色。

统筹兼顾:在“静”与“动”中寻求平衡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汉中在筑牢疫情防线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实行闭环管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于春耕秋收,采取点对点帮扶,确保不误农时;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及时出台纾困政策,助其渡过难关。
这是一场更为复杂的考验,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与魄力,如何在“静默管理”与“恢复活力”之间找到最佳路径,是汉中在疫情大考中必须解答的难题。
汉中疫情,是时代落在秦巴大地的一粒灰,它曾带来不便与挑战,但也淬炼了这座城市的坚韧与团结,从紧急应对到常态化防控,从全民核酸到温情守护,汉中人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属于平凡人的英雄史诗。
阴霾正逐渐散去,生活重归正轨,但这段共同战“疫”的记忆,将如同汉江之水,深深流淌进每个汉中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激励我们前行、更加珍惜平凡美好的宝贵财富,汉中,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也必将在后疫情时代,焕发出新的、更加蓬勃的生机。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