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的两个月,以仁心铸就抗疫丰碑

admin 1 2025-11-05 12:00:39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打响,在这场与病毒赛跑的生死较量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临危受命,于大年初三紧急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武汉的整整两个月里,他以其深厚的学识、无畏的担当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

临危受命,挺身而出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未知的病毒和快速蔓延的疫情,张伯礼院士没有丝毫犹豫,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他肩负起推动中医药全面、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救治的重任,抵达武汉后,他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望闻问切,了解病情,分析症候,探索规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他常常工作到凌晨,与当地专家和医护人员共同奋战,只为尽快制定出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创建方舱,力挽狂澜

张伯礼的两个月,以仁心铸就抗疫丰碑

面对当时医疗资源挤兑、大量轻症患者无法及时收治的困境,张伯礼院士与刘清泉教授共同写下请战书,提议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集中收治”,这一战略性的建议被迅速采纳,2月12日,江夏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张伯礼院士担任名誉院长,中医药治疗覆盖率百分之百,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的诊疗方案,显著降低了轻症转重症的比例,为阻断疫情传播、稳定抗疫大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的“中药漫灌”策略,即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患者普遍服用中药,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成为武汉抗疫的成功经验之一。

坚守一线,胆囊逆行

张伯礼的两个月,以仁心铸就抗疫丰碑

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让这位古稀老人的身体发出了警报,在武汉奋战多日后,张伯礼院士因劳累过度导致胆囊旧疾复发,急性胆囊炎发作,2月19日凌晨,他被迫接受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仅仅两天,他就在病床上重新开始了工作,通过电话、网络指挥协调、研究方案,他幽默地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是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与武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这份“胆囊逆行”的壮举,正是他“医者仁心”最生动的写照。

传承创新,贡献卓著

在武汉的两个月里,张伯礼院士团队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他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他总结的临床经验表明,中医药在早期介入、全程参与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减少轻症转重率、促进康复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医药智慧。

张伯礼院士在武汉的两个月,是分秒必争、呕心沥血的两个月,是彰显中医药力量、展现医者风骨的两个月,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的誓言,践行了“宁负自己,不负人民”的承诺,他的身影,已成为武汉抗疫记忆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无数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张伯礼这两个月的坚守与奉献,不仅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让世人再次见证了中华医者的大爱与担当。

上一篇:二类传染病有哪些?发生一类传染病时如何处理/二类传染病包括什么
下一篇:现在快递还发货吗最近/现在快递还发货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