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摇篮,确保这片净土的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将校园安全教育系统化、课程化,是守护学生安全的关键一环,本教案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清晰、实用的教学框架,帮助学生们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技能。
教案基本信息
- 教学主题:校园安全,从我做起
- 教学对象:中小学生(可根据学段调整内容深度)
- 课时安排:1-2课时(约45-90分钟)
- 教学形式: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互动问答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让学生了解校园内常见的潜在危险(如踩踏、火灾、运动伤害、欺凌等)。
- 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如正确疏散、简单包扎、报警求助等。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识别危险、评估风险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
-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的集体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校园踩踏事故的预防与应对、火灾的逃生与自救、运动安全与意外伤害处理。
-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以及在模拟情境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冷静应对。
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短视频案例)、哨子、急救包(模拟用)、安全知识卡片。
- 学生: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主题】(约5分钟)
- 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的校园安全吗?在校园里,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不安全的行为?”
- 播放短片:播放一段关于校园安全(如课间追逐打闹导致受伤)的简短视频,引发学生共鸣和思考。
- 引出主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明确指出:“安全无小事,时刻要警惕,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守护我们自己的安全。”
【第二环节:核心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约25分钟)

本环节采用“案例+要点”的形式,分模块讲解。
-
防踩踏安全
- 案例:列举国内外校园踩踏事件的惨痛教训。
- 安全要点:
- 通行: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追逐、不蹲下系鞋带。
- 避险:人多时不凑热闹,遇到拥挤人群时,顺着人流侧向移动,寻找坚固物躲避。
- 自救:万一摔倒,务必双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双肘向前,护住太阳穴,身体蜷缩成球状。
-
消防安全

- 案例:展示因违规使用电器或玩火引发的校园火灾图片。
- 安全要点:
- 预防:不携带火种、易燃易爆品入校,爱护消防设施。
- 逃生:牢记“弯腰、低姿、捂口鼻”的逃生要领,熟悉安全出口和疏散路线。
- 报警: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拨打119火警电话(讲清地址、火情、有无被困人员)。
-
运动与活动安全
- 案例:讲述在体育课或课间活动中因准备不足或动作不当导致的受伤事件。
- 安全要点:
- 课前:穿着合适的运动服和鞋,充分做好热身活动。
- 课中:听从老师指挥,使用器械前检查安全,不做危险动作。
- 意外处理:学习扭伤、擦伤等常见运动伤害的简单处理方法(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
-
防范校园欺凌
- 案例:通过情景剧或故事,展示语言、身体、关系欺凌等形式。
- 安全要点:
- 应对:面对欺凌,要勇敢、冷静,明确告诉对方“停止”,并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求助。
- 旁观者:不做冷漠的旁观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为被欺凌者提供帮助或报告老师。
- 共建和谐:学会尊重与包容,拒绝成为欺凌者。
【第三环节:情景模拟与技能实操】(约10分钟)
- 模拟演练:教师吹哨,模拟“紧急疏散”情景,指导学生按照预定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 技能比拼:分组进行“三角巾包扎”比赛,模拟手臂受伤的简单固定与包扎,由教师点评指导。
【第四环节:总结巩固与延伸】(约5分钟)
- 知识回顾:通过快问快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安全要点。
- 布置“安全作业”:
- 与家人一起绘制一份家庭逃生路线图。
- 担任“家庭安全小卫士”,检查家里的安全隐患。
- 教师结语:“安全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平常不易察觉,但一刻也不能缺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将今天所学牢记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教学评价与反思
- 通过课堂问答、情景模拟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课后可进行小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本堂课的感受,以便持续改进教案。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