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广州,暑气蒸腾,木棉絮飘,这本是高三学子奔赴考场的寻常时节,但今年的高考,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本土疫情,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高风险高考”。
疫情下的考场,首先是防疫的战场,广州将出现疫情的荔湾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地区,并对这些区域的考生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与往年家长在校门外翘首以盼的景象不同,今年的考场外格外安静,高风险地区的考生们,有的穿着防护服,由专车“点对点”接送,从家门口直通考场门口;有的则在隔离考点内,在监考老师全副武装的守护下,于单人单间的考场里奋笔疾书,测温、消毒、隔离通道、备用考场……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这座城市的严谨与守护,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核,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极致负责。

对于身处高风险区域的考生而言,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是最后冲刺阶段复习节奏被打乱的心理焦虑,从紧张的校园集体学习,骤然转为居家或隔离点独处,失去了熟悉的教室氛围和与同学并肩作战的激励,这种孤独与不确定性是对心态的巨大考验,是亲历疫情带来的生命教育,他们目睹了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无数志愿者的日夜奋战,感受到了全社会为他们“保驾护航”的温暖力量,这份特殊的经历,让他们对责任、奉献与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或许是任何课本都无法授予的宝贵一课。

广州的“高风险高考”,也是一场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数万名考生的精准分类、转运安排和考场布置?如何确保试卷的绝对安全与押运的万无一失?如何为处于封闭区的考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从迅速决策到周密部署,从各部门协同到全民配合,广州用高效有序的组织,为学子们撑起了一片相对安然的应试天空,展现了一座超大型城市在危机面前的韧性与温度。
当笔尖划过试卷,发出的沙沙声在格外安静的考场里回响时,这声音里蕴含的,已不仅仅是寒窗十二载的知识积淀,它更是一代青年在逆境中淬炼成长的宣言,他们戴着口罩,或许看不清彼此的脸,但眼神中透出的坚定与执着却清晰可见,这场在疫情风暴中心进行的高考,注定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广州的高风险高考,终将落下帷幕,但它所留下的,远不止是一份成绩单,它记录了这座城市在危难时刻的守望与担当,也彰显了中国年轻一代在磨难中的坚韧与成长,这份在特殊时期写就的青春答卷,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分数本身,它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艰险,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责任,永远不会被隔离。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