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享受阳光、草地和森林的同时,一个不起眼却可能致命的威胁正潜伏在草丛和树叶间——它就是蜱虫,近年来,因被蜱虫叮咬而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等严重疾病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导致死亡,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致命蜱虫”究竟长什么样?我们该如何识别并防范它?
致命蜱虫的真面目:形态与特征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蜱虫都携带致命病毒或细菌,但那些携带病原体(如新型布尼亚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等)的蜱虫,在外观上与普通蜱虫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蜱虫的普遍特征,并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
体型与颜色:
- 未吸血时: 体型非常小,像一粒芝麻、火柴头或蜘蛛,成虫体长约2-10毫米,饱血后可达30毫米,身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背腹扁平。
- 颜色: 多为棕褐色、红棕色或暗褐色,与环境颜色相近,具有极强的伪装性。
身体结构:

- 八条腿: 蜱虫属于蛛形纲,成虫有八条腿,这是它与昆虫(六条腿)最显著的区别。
- 假头: 头部有一个突出的“假头”(口器),用于刺入皮肤并固定,这个假头通常很短,从身体上方不易看见,当它叮咬时,整个头部会埋入皮肤内。
- 硬蜱与软蜱: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危险的多为硬蜱,硬蜱背部有一块坚硬的盾板,雄性硬蜱的盾板几乎覆盖整个背部,而雌性硬蜱的盾板只占前端一小部分,这使得雌蜱吸血后腹部可以大幅膨胀。
吸血前后的变化:
这是识别蜱虫的关键,未吸血的蜱虫干瘪、扁平,难以发现,一旦开始吸血,它的腹部会像气球一样迅速膨大,颜色也会变为灰白色或暗红色,体型可膨胀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此时看起来像一颗饱满的黄豆或葡萄。
为什么小小的蜱虫如此致命?
蜱虫本身的叮咬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它在吸血过程中可能传播的多种病原体:
- 新型布尼亚病毒: 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 伯氏疏螺旋体: 引起莱姆病,可影响皮肤、关节、神经系统和心脏。
- 立克次体: 引起斑疹热等疾病。
这些疾病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烧、乏力、肌肉酸痛,极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如何防范与正确处理?
预防是关键:
- 穿衣防护: 进入草丛、树林时,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脚袖口,不要穿凉鞋。
- 使用驱虫剂: 在衣物和裸露皮肤上喷洒含有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
- 行走路线: 尽量走在道路中央,避免在灌木丛和草丛中长时间坐卧。
- 及时检查: 户外活动后,立即全面检查身体,特别是头皮、腋下、肘窝、腹股沟等皮肤薄嫩、隐蔽的部位,也要检查宠物。
被叮咬后如何正确移除?
切记:不要硬拔、不要捏碎、不要用火烧或用酒精刺激! 这些错误方法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唾液,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方法是:
- 使用尖头镊子: 用细尖的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口器部分)。
- 垂直均匀用力: 保持稳定,垂直向上、均匀用力地将蜱虫缓缓拔出,不要扭转或猛拉。
- 清洁消毒: 拔出后,用碘伏或酒精彻底清洁叮咬处和双手。
- 保存蜱虫: 如有可能,将取出的蜱虫放入密封袋或酒精中保存,以备就医时医生诊断参考。
- 及时就医: 如果无法自行安全取出,或后续出现发热、皮疹、乏力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虫叮咬史。
致命的蜱虫外表看似不起眼,像一个会吸血的小芝麻,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认清它的样子,了解其生活习性,并掌握科学的预防和处置方法,是我们在享受自然乐趣时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其害的关键,这个夏天,请务必对这个小家伙保持警惕!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