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层层加码”,这既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明确否定,也是对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坚定呼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现象屡见不鲜:上级提出原则性要求,下级为显“重视”或追求“亮点”,不断附加条件、抬高指标,最终导致政策扭曲、执行走样,基层负担加重,群众利益受损。

“层层加码”的本质是责任与权力的错位,一些地方或部门为规避风险、彰显政绩,选择以“加码”代替创新,以“过度”代替到位,环保督查要求整改,地方却强制企业“一刀切”关停;疫情防控强调精准,社区却擅自升级管控措施,这种看似“积极”的落实,实则是懒政思维作祟,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激化矛盾、浪费资源,损害政府公信力。

“不允许层层加码”,关键在于厘清政策边界、压实主体责任,政策制定者需提高决策科学性,确保目标明确、标准清晰,避免给“加码”留下空间,执行者则应聚焦问题本质,以实效为导向,杜绝“材料政绩”“数字游戏”,乡村振兴要立足实际需求,不能盲目追求“样板村”数量;招商引资要注重质量,而非简单比拼补贴力度。
监督机制是遏制“加码”的重要保障,需畅通基层反馈渠道,对随意加码的行为及时纠偏、严肃问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对过程指标的过度依赖,更关注政策落地的实际成效与群众满意度,唯有如此,才能让执行者敢于拒绝“伪创新”,真正回归服务本源。
归根结底,“不允许层层加码”是对治理智慧的考验,它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替代碎片化操作,以长效治理取代短期行为,当每一级政府都能恪守权责边界,每一个决策都经得起实践检验,政策才能真正通达到“最后一公里”,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基层与群众的不可承受之重。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