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当疫情如暗夜般笼罩献县时,这座位于冀中平原的千年古县,骤然被推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起初只是零星病例,很快便如野火蔓延,3月13日,献县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警报拉响,商铺关门,街道空荡,曾经熙攘的县城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静,对大多数献县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疫情近在咫尺。
然而寂静之下,是汹涌的抗疫洪流。
在单桥村,七十岁的老村医王大夫每天穿着防护服,蹒跚着为全村人做核酸,汗水浸透白发,护目镜在脸上勒出深痕,他却不曾缺席一天。“我在这个村看了四十年病,熟悉每个人的体温。”他朴素的话语里,是医者最本真的坚守。
县医院的九零后护士李萌,放下怀中未满周岁的孩子,毅然走进隔离病区,透过护目镜,她给确诊老人喂饭的眼神,让绝望的病人重拾希望,在献县,无数个“李萌”用青春书写着责任。

社区网格员张姐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需求——谁家老人需要降压药,谁家孩子要打印作业,谁家缺菜少粮,她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空荡街巷的身影,成了疫情期间最动人的风景。
还有那些无名志愿者,在寒风中值守卡点,在深夜里搬运物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在危难时刻凝聚成坚固的防线。
更令人动容的是普通百姓的自觉配合,全员核酸检测时,无论风雨,人们自觉保持一米距离,安静等待,一位大妈说:“咱们帮不上大忙,但绝不添乱。”这份克制与理解,是献县能够快速控制疫情的关键。

疫情下的献县,处处可见守望相助的温情,邻居间通过微信群互相支援物资,药店老板免费发放口罩,小吃店老板为防疫人员免费送餐……这些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了至暗时刻。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献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当解封的消息传来,没有狂欢,只有如释重负的泪水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疫情如同一场大考,检验着这座城市的韧性,献县用行动证明:灾难面前,最强大的力量来自每个人的担当与付出,来自血脉中流淌的善良与勇气。
献县已恢复往日生机,但那段共克时艰的记忆已融入城市血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挑战,只要心手相连,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座小城在疫情中展现的坚韧与温情,将成为它最珍贵的精神底色,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