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当油菜花如期染黄婺源的梯田,那些蜿蜒的青石板巷却第一次失去了游人的足迹。
“村里静得能听见蝴蝶振翅的声音。”篁岭村的民宿老板老汪望着空无一人的观景台,手中的钥匙串发出寂寞的响声,往年的这个时候,他的28间客房早在半年前就预订一空,而现在,晾在院子里的白色床单整整三个月没有人动过。
这不是婺源第一次经历寂静。
明清时期,当徽商们背着行囊走出这座赣东北小城,留下的女人们便在老宅的天井里,日复一日地望着一方天空,那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记录了繁华,也见证了离别,瘟疫、战乱、迁徙——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古县城,它的美从来都与坚韧相依。
疫情下的婺源,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美丽。

金黄的油菜花海依然在山间起伏,只是少了穿梭其间的红裙与丝巾;思溪延村的百年老宅在春雨中静默,青苔悄悄爬上了门槛;彩虹桥下的溪水前所未有的清澈,倒映着空无一人的廊桥,大自然在这场人类劫难中,意外地获得了一次深呼吸的机会。
但生活的韧性,往往在困境中才真正显现。
篁岭的村民开始在抖音上直播“晒秋”,虽然没有了游客,但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依然按时铺开;茶农们组建了微信群,通过视频教买家辨别明前茶的品质;那些被迫关闭的民宿主人,转而修缮祖宅,重雕那些被岁月模糊的窗棂。

“我们徽州人自古就知道,再难的冬天也会过去。”制作徽墨的传承人李师傅在空荡荡的工作坊里,一遍遍地捶打着手中的墨锭,“就像这制墨,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型。”
疫情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度依赖旅游经济的脆弱,也映出了文化根脉的力量,当外来的喧嚣退去,本土的生命力开始苏醒,村民们重新发现了手工造纸的价值,年轻人开始整理散落的家谱,那些被快节奏掩盖的传统,在慢下来的时光里重新发光。
2022年秋天,当游人再次涌入石城的枫树林,举着相机等待晨雾与炊烟的交响时,婺源已经不同以往,它依然美得如诗如画,但多了几分从容——那是经历过静默洗礼后的笃定。
疫情终将过去,而婺源在暂停中收获的启示,却如同徽州老宅天井下的那口缸——承接雨水,倒映天空,在动静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这片土地见过太多的聚散离合,它知道,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守住文化的根,才能让美丽不止于风景,更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