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深圳宝安区福永街道的下十围村,一个平日喧嚣而隐秘的城中村,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被推至风口浪尖,6月18日,一例机场餐厅服务员的确诊,让这个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仅一街之隔的村落成为防疫焦点,一夜之间,“下十围”三个字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深圳抗疫战场上的一座微型堡垒。

“封控”之下的非常生活
6月20日,下十围实施全域封闭管理,所有出入口拉起警戒线,商铺停业、公交停运,仅保留应急通道,这座容纳数万人的“垂直城市”瞬间静默:租户们囤积的泡面与青菜成为日常,外卖小哥在卡口外堆积的餐食成了牵挂的象征,天台上的晾衣绳挂满了等待晾干的口罩,物理的隔离并未割裂人心——志愿者穿着防护服穿梭于窄巷,为独居老人送去药品;居民在微信群中共享菜源信息,用接龙传递温暖;社区工作人员日夜值守,用喇叭循环播放的“请下楼做核酸”成了最熟悉的背景音。

检测与溯源:与病毒赛跑的72小时
疫情就是命令,深圳以“快、严、实”的作风应对挑战:3天内完成下十围全体居民多轮核酸筛查,检测点设在祠堂前、篮球场上,甚至小卖部门口;流调队伍彻夜追踪病例轨迹,将感染链锁定在机场关联范围,科学防控与精准施策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对重点楼栋“硬隔离”,另一方面避免“一刀切”扰民;一方面严控人员流动,另一方面保障物资供应不断链,这场战役中,城中村的握手楼不再是隐患,反而成了邻里互助的天然网络;外来务工者的流动性未被污名化,而是转化为共同坚守的凝聚力。
微观与宏观:城中村的抗疫启示
下十围的抗疫是深圳城市治理的缩影,作为外来人口聚集地,这里暴露了城中村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脆弱性,却也展现了基层治理的韧性: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机制高效运转,智能门磁、无人机巡逻等科技手段辅助管理,企业捐赠的冷链车临时变身“移动冰箱”存储生鲜,更重要的是,深圳以透明公开的态度发布疫情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避免了恐慌蔓延,当7月5日封控解除时,下十围的烟火气重新升腾,而这段经历已沉淀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它提醒人们,超大型城市的防疫网络必须覆盖到每一个毛细血管,而真正的力量源自普通人的相互支撑。
下十围的故事没有英雄史诗般的壮烈,只有油盐酱醋中的坚持,当核酸检测点的蓝色帐篷撤去,当茶餐厅重新飘出煲仔饭的焦香,这座城中村用它的方式诠释了何为“深圳速度”与“深圳温度”:在密不透风的楼宇间,在异乡人的乡音里,在夏夜湿热的晚风中,总有一种秩序在混乱中建立,总有一种希望在隔离后重生。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