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这个曾被视为“严重中暑”的疾病,如今正被医学界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高温环境下体力消耗过度的结果,更被明确为一种可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重症,随着全球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热射病的防治与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救治策略正从单一的快速降温,向早期预警、精准诊断与多器官一体化支持的综合模式演进。
诊断前移——“热应激”概念的普及与早期识别
过去,热射病的诊断往往依赖于核心体温超过40℃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谵妄、抽搐、昏迷)等典型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病情可能已急转直下。
最新进展 是强调对“热应激”阶段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在发展为典型热射病之前,人体会经历一个热应激和热衰竭的过程,表现为:
- 大量出汗、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增快。
- 核心体温可能仍在38-39℃之间,但已出现明显不适。
临床实践中的改变:在高温作业场所、大型体育赛事和军事训练中,普遍加强了现场医疗监护,通过监测环境湿球黑球温度(WBGT)、观察个体状态、普及“一旦不适,立即报告”的原则,力争在热射病发生前就将高危人群撤离危险环境,从而大幅降低发病率。

救治升级——“黄金半小时”与降温、补液、抗凝三管齐下
“快速、有效、持续降温”仍是热射病救治的基石,其核心目标是在“黄金半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以阻断高温对细胞的持续损害。
降温技术的新共识:
- 首选蒸发降温:去除患者衣物,向其喷洒温水(而非冰水),同时用强风扇吹拂,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且能避免冰水导致的皮肤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
- 冰袋放置优化:将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作为辅助手段。
- 侵入性降温的谨慎应用: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冰盐水胃灌洗或膀胱灌洗,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血液降温,但这需要高级生命支持条件。
超越降温的综合治疗:
最新的救治理念认识到,降温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器官支持同样关键。

- 液体复苏的精细化:热射病患者常存在严重脱水,但也可能并发心功能不全,补液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在严密监测下(如超声评估下腔静脉变异度)进行目标导向的液体管理,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和脑水肿。
- DIC的早期干预:热射病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研究表明,在确诊早期(特别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进行性下降时),及时、合理地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而非等待典型的DIC表现出现,能显著改善预后。
- 针对性的器官保护:对已出现损伤的肝、肾、肠道等器官,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如人工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不仅能替代器官功能,还能清除炎症介质,调节内环境。
高危人群拓展——从劳力型到经典型,关注“非典型”患者
传统上,热射病分为“劳力型”(多见于青壮年在高温高湿下剧烈运动)和“经典型”(多见于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者在热浪期间静坐发生)。
新关注点:
- 城市独居老人:他们可能因节约电费而不开空调,对高温不敏感,且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经典型热射病的极高危人群,社区关怀和邻里互助预警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 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如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会影响体温调节或出汗功能的药物,其热射病风险显著增加。
- 儿童:被遗忘在密闭车厢内的儿童,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致命性热射病,这需要通过立法和公众教育来预防。
展望未来:预防重于泰山,科技赋能监测
热射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未来的进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和公共卫生策略:
- 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核心体温、心率和脱水状态的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运动员、军人、户外作业人员的“标准配置”,实现生理状态的实时预警。
- 精准气象预警:结合气象数据和社区人口健康数据,发布更精准的“健康高温预警”,指导高危人群和全社会采取防护措施。
- 新型药物研究:科研人员正在探索能够增强热耐受能力、保护细胞免受热应激损伤的靶点药物,虽然尚在实验阶段,但为未来防治提供了新方向。
热射病的最新进展描绘了一幅从被动救治到主动防御的清晰图景,它提醒我们,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我们必须用更科学的认知、更系统的策略和更人文的关怀,来应对这一“沉默的杀手”,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而一旦发生,时间就是生命,科学救治是挽回生命的唯一途径。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