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密克戎突袭天津,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迅速进入抗疫状态,在核酸检测的长队、忙碌的“大白”和寂静的街道之外,另一场特殊的“战斗”也在同步上演——天津文艺界人士以艺术为盾,用歌声、画笔和表演,凝聚起抗击疫情的温暖力量。
云端舞台:文艺演出的温情转型
面对疫情,天津文艺界迅速反应,将线下舞台搬至“云端”,天津市文联、曲协联合多家机构,推出“抗疫同心·文艺同行”线上公益演出,京剧名家王平、孟广禄等录制抗疫唱段,用铿锵的唱腔传递必胜信念;青年相声演员冯巩、李寅飞等创作短小精悍的相声片段,以幽默化解焦虑;歌唱家关牧村、张鹤等献唱《天津加油》等原创歌曲,用歌声抚慰人心,这些演出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电视台滚动播放,成为隔离期间市民的精神慰藉。
以笔为枪:艺术作品中的抗疫图谱

文艺工作者们深耕创作,将抗疫见闻转化为动人作品,画家们绘制《深夜核酸检测图》《志愿者背影》等系列画作,记录下抗疫现场的感人瞬间;作家们撰写散文《海河边的守望》,歌颂普通人的坚守;戏曲工作者改编传统剧目,融入防疫知识,让传统文化在抗疫中焕发新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社会担当,更构建了全民抗疫的集体记忆。
社区一线:文艺志愿者的双重角色

许多文艺工作者身兼创作者与志愿者双重身份,天津人艺的演员们在核酸检测点协助疏导队伍,同时用快板、朗诵等形式缓解居民等待的焦躁;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志愿服务间隙,通过直播教授居家健身操;音乐学院的师生组建“心理舒缓小组”,为隔离人员提供线上音乐疗愈,艺术与志愿服务的结合,让抗疫工作更具人文温度。
艺术共振:特殊演出的社会效应
文艺界的行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企业赞助线上演出设备,媒体免费推广抗疫作品,市民自发参与“阳台音乐会”“灯光秀”等民间文艺活动,一场由相声演员发起的“微笑天津”直播活动,吸引超百万网友参与,弹幕中刷屏的“煎饼果子加油”成为网络独特风景,艺术在此刻超越了娱乐功能,成为维系城市情感的精神纽带。
奥密克戎阴霾之下,天津文艺界用演出和作品证明:艺术不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困境中的微光,当京剧唱腔回荡在空旷的剧场,当漫画海报粘贴在检测棚外,当千万市民隔着屏幕为同一段相声开怀大笑时,艺术正以其柔软而坚韧的力量,参与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这场特殊的“演出”没有谢幕——只要希望仍在,文艺的抗疫篇章就将继续书写。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