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有些矛盾,有些奇异,铁路,是跑火车的,是载人的,是风驰电掣的;而“拉货车”,这三个字却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原始的、近乎笨拙的力气活儿的味道,两者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这便引出了一段尘封的、属于一代南京人的集体记忆。
我说的,自然不是那钢铁巨龙在锃亮铁轨上呼啸而过的景象,我所说的“南京铁路拉货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发生在南京城北,围绕着那两条伸向远方的铁轨,一幅极为生动而又艰辛的生活图景。
那时的南京,长江大桥虽已贯通南北,但城市的脉络远不如今日这般畅通发达,城北一带,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工厂、仓库和居民区,两条主要的铁路线——沪宁线与津浦线(后统称京沪线),便如两条粗壮的动脉,穿行其间,每日,南来北往的绿皮客车、黑乎乎的货运列车,轰鸣着驶过,而在这些钢铁巨兽的间隙,在平行的、无尽的铁轨旁,还活跃着另一种更为沉默的交通方式。

那便是“拉货车”,这“车”,并非汽车,而是一种特制的、坚固结实的平板铁轮车,或是经过改造的板车,它的动力,纯粹是人力,拉车的人,多是附近的工人、居民,或是以此为营生的“拉车夫”,他们的任务,是将从火车上卸下的、或即将装上火车的沉重货物——成捆的木材、整箱的机器零件、堆积如山的煤炭或粮食——靠这血肉之躯,一寸一寸地挪移到目的地。
我曾听长辈描述过那样的场景:晨曦微露或夕阳西下,在南京西站(下关火车站)附近,在兴中门一带的铁道口,总能见到这样的队伍,几个、十几个精壮的汉子,脖颈上搭着一条早已被汗水浸透又风干、泛着白碱的毛巾,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油亮,他们深深地弓着腰,肩上勒着粗粝的麻绳或帆布带,身体与地面几乎呈一个锐角,他们的双脚,牢牢地蹬着枕木碎石间的土地,每一步都仿佛要踩出一个坑来,口中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号子——“嘿——呦!”“加把劲——走!”,这号子声混着车轮压在铁轨上发出的“哐当、哐当”的钝响,以及他们粗重的喘息,构成了一曲沉重而顽强的劳动交响。

这画面,绝无诗意,只有生活最本真的粗粝与艰辛,铁轨是冰冷的,货物是沉重的,日子是按分毫计算的,一趟活下来,汗水能湿透全身,肩膀能磨出血泡,正是这最原始的方式,维系着那个时代南京工业脉搏的跳动,也养活了轨道旁无数个家庭,那一辆辆“拉货车”,就像是城市毛细血管末梢的红细胞,承担着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运输功能,它们填补了机械动力的空白,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南京城一道独特而又心酸的风景。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卡车越来越普及,物流体系日益完善,这种效率低下且极度耗费人力的“拉货车”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你再漫步于经过改造的滨江地带,或穿过那些早已安静下来的旧铁道口,铁轨或许还在,但耳边只有风声和城市的喧嚣,再也听不见那沉重的号子与车轮声了。
“南京铁路拉货车”,这个看似不通的短语,其实是一把钥匙,它打开的,是一段关于坚韧、关于生存、关于一座老工业城市在特定年代里,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记忆仓库,它提醒着我们,在今日高铁飞驰、一日千里的便捷背后,这座城市曾有过那样一段需要靠血肉之躯,一步一步“拉”着前行的沉重岁月,那车轮碾过的不只是铁轨,更是一代人的青春与汗水,是南京这座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道深深浅浅、不容忘却的车辙。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