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傲慢与民心的失守,王琛明事件背后的警示

admin 2 2025-10-25 19:24:40

2021年初,一个名字——王琛明,连同“民政局”这个本应充满温情与关怀的部门,以一种极不和谐的方式,引爆了全国舆论,这起发生在辽宁大连某社区防疫卡口的事件,虽已过去数年,但其背后所揭示的关于权力、规则与民心的深刻命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量。

事件回放:一场“耍官威”的现场直播

事件的经过通过视频清晰可见,大连金普新区友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琛明,在结束一天工作后返回居住小区时,不服从疫情防控规定,拒绝登记身份证信息,她随即给社区下属、康乐社区党委书记卢宪宝打电话,要求其“简单登记”放行,志愿者的坚守与王琛明利用职权试图“搞特殊”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句“简单登记一下就行,我姓王,叫我王主任”,将她内心的权力优越感暴露无遗。

这短短几分钟的冲突,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个别干部在权力浸润下扭曲的“官本位”思想,在她看来,规则是给普通群众制定的,而自己作为“王主任”,理应享有特权,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

“民政局”的关联与权力的错位

权力的傲慢与民心的失守,王琛明事件背后的警示

关键词中的“民政局”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间接但关键的角色,作为街道办事处的分管领导之一,王琛明的行为不仅玷污了个人名誉,更给其所属的整个基层治理体系,尤其是与民生服务密切相关的民政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民政局,本应是“为民执政”、服务困难群体、传递社会温暖的部门,而王琛明作为街道干部,其行为恰恰背离了“民政”二字的初心——她非但没有“为民”,反而试图“扰民”,用权力为自己开辟绿色通道。

这种权力的错位感是致命的,它让干部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当“管理者”的心态取代了“服务者”的定位,与群众发生冲突就成了必然。

处理结果:迅速而严厉的警示

权力的傲慢与民心的失守,王琛明事件背后的警示

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大连市金普新区党工委的反应迅速而果断,王琛明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职务;涉事的社区书记卢宪宝也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这一处理结果,清晰地传达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零容忍”的态度: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大局面前,任何人没有特权,任何试图利用职权破坏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深层次警示:规则面前,没有“王主任”

王琛明事件早已超越了个案范畴,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反面教材。

  1. 它警示所有公职人员:权力姓“公”不姓“私”。 干部的职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绝非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征,一旦将权力视为私器,用于谋求个人便利,就必然会导致角色的错位和行为的失范,最终被权力反噬。
  2. 它重申了规则意识的极端重要性。 法律、纪律、规章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事件中,规则是保护所有人的生命线,规则的效力在于其普遍适用性,一旦开了特权的口子,规则的权威便荡然无存。
  3. 它反映了群众监督的强大力量。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处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任何不端行为都可能被迅速放大,接受舆论的审判,这要求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王琛明民政局”这一关键词组合,记录了一次因权力傲慢而引发的舆论风波,它像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守纪律、讲规矩是干部最基本的底线,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手中的权力用于服务而非炫耀,用于奉献而非索取,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才能真正筑牢社会治理的根基,事件中的“王主任”已被免职,但她留下的教训,应长存于每一位行使公权力者的心中。

上一篇:【南京又确诊一例新冠/南京确诊一例新型冠状病毒】
下一篇:广东新增三例本土病例/广东新增3例是哪里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