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长期工作生活的安徽籍人口已超过120万人,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规模,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在这座北方都会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也悄然改变着两地的社会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与北京之间逐渐形成三条鲜明的人口流动通道:
无为县的蜕变堪称缩影,上世纪80年代,数万无为女性以“北京保姆”身份走进胡同四合院,如今他们的后代已转型为:
这个曾以“保姆县”闻名的地区,现在每年向北京输送300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北京城现有的5800余家安徽菜馆,正在完成风味升级:
这些开在SKP附近的改良徽菜馆,客单价已突破300元,颠覆了以往“低价劳务餐”的刻板印象。

尽管成功故事频传,但居住证积分、子女教育、养老医保仍是横亘在许多人面前的难关,在朝阳区皮村,那些从事家政服务的皖北阿姨们,手机里都存着两地社保局的咨询电话;在大兴建材城,皖籍商户们组建了“异地医保代办互助群”。
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是:
这些新型城乡互动,正让“北上打拼”从单向流动转为双向奔赴。
当夜幕降临,从国贸三期加班的程序猿,到南锣鼓巷装修民宿的水电工,再到新发地准备凌晨批发的菜商,超过百万的安徽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首都建设,他们不再是最初的“异乡客”,而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细胞”,在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国家战略对接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注脚。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