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最新发声,理性看待新冠后遗症,科学康复是关键

admin 1 2025-11-11 03:32:29

随着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浮出水面——新冠后遗症,即“长新冠”(Long COVID),人们普遍关心:感染康复后,持续的疲劳、脑雾、咳嗽等症状会伴随多久?是否会留下永久性伤害?对此,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医生近期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他的专业见解,为公众提供了科学、理性的分析。

正视存在,但不必过度恐慌

张文宏医生首先明确承认了“长新冠”现象的客观存在,他指出,部分感染者在转阴后的一段时间内,确实会经历诸如疲劳乏力、呼吸急促、注意力不集中(脑雾)、嗅觉或味觉异常等症状,这是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激烈斗争后,机体需要时间修复与调整的正常过程。

他特别强调,公众不必对此感到过度恐慌。 绝大多数人的“后遗症”症状是暂时的、可逆的,随着时间推移和身体的自我修复,这些症状在感染后3到6个月内会得到显著改善甚至完全消失,将“长新冠”视为一种无法治愈的终身残疾,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

科学定义“后遗症”,避免概念混淆

张文宏最新发声,理性看待新冠后遗症,科学康复是关键

在讨论中,张文宏医生特别厘清了一个关键概念:医学上严格的“后遗症”通常指疾病治愈后留下的永久性、不可逆的器官损害,而目前大部分新冠康复者所经历的,更准确的描述是“急性感染后的持续症状”,这些症状会随着机体功能的恢复而逐渐减轻。

他提醒,由于早期疫情中重症患者比例较高,当时报道的后遗症情况确实较为严重,但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流后,其致病力显著减弱,加之大规模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绝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发展为严重、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已大幅降低

核心对策:依靠科学,积极康复

张文宏最新发声,理性看待新冠后遗症,科学康复是关键

面对“长新冠”的困扰,张文宏医生给出了他的核心建议:

  1. 将康复置于首位:对于感到持续疲劳、心肺功能下降的人群,他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康复性训练”,切勿在身体未完全恢复时进行剧烈运动,应从散步、慢跑、瑜伽等温和的活动开始,逐步恢复体能。
  2. 保证营养与休息:身体修复需要“原材料”,他强调摄入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这是所有康复措施的基础。
  3. 关注心理健康:对后遗症的焦虑和恐惧本身会加重不适感,形成恶性循环,张文宏鼓励大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身体的自我愈合能力,如果情绪困扰严重,应主动寻求心理支持。
  4. 及时就医,对症处理:如果某些症状(如严重的心悸、持续胸痛)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检查,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自行诊断和过度治疗。

展望未来:建立科学认知体系

张文宏医生最后总结道,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新冠后遗症,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理性的公共认知体系,既不轻视它给部分人群带来的困扰,也不应过度渲染其恐怖,制造不必要的社会焦虑。

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深入研究会不断揭示“长新冠”的机理,并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当前阶段,相信科学、做好防护、积极康复、乐观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应对疫情及其后续影响的最佳策略。

通过张文宏医生这番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们得以拨开迷雾,用更平和、更科学的态度看待和应对新冠康复之路,从而更好地迎接后疫情时代的生活。

上一篇:广州南沙区解封了没(广州南沙是不是解封了)
下一篇:北京夫妻邀人打牌,警方上门发现事情不简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