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一种名为“精准防控”的防疫策略,让上海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一次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它不像传统的“封城”或“全员静止”,而是试图在动态清零与保障城市正常运行之间,走出一条精细如绣花般的平衡木,这套策略,被形象地称为“在瓷器店里抓老鼠”——既要迅速抓住病毒(老鼠),又要最大限度保护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瓷器)。
精准防控的核心:快、准、细
上海精准防控的精髓,并非不防,而是将防控的资源与力量,集中在最关键、最核心的风险点上,其核心操作可以概括为三个字:
-
快:与病毒赛跑
- 流调溯源快: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公安、公卫、工信等部门组成的流调队伍会立即启动,在黄金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传播链。
- 检测筛查快:根据流调结果,迅速锁定重点区域和人群,开展网格化核酸筛查,检测能力在短时间内覆盖关键人群,确保“应检尽检”。
- 信息发布快:确诊病例的轨迹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提醒有时空交集的市民主动检测,跑在病毒扩散的前面。
-
准:锁定靶心,缩小打击面

- 风险等级划定准:不像过去动辄以区、市为单位,上海精准地以街道、社区、甚至是一栋楼为单元划定风险区域,一个奶茶店成为“最小中风险区”的案例,便是这种精准性的极致体现。
- 管控人群识别准:管控范围精准到密接、次密接等特定人群,而非整个社区或城市的居民,这使得受防疫措施直接影响的人数降到最低。
-
细: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
- 保障体系细:在封控小区,从生活物资配送、求医问药到宠物照料,都有一套细致的保障方案,试图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舆论应对细:针对市民的疑虑和恐慌,相关部门会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公众号等渠道进行细致解释,争取公众的理解与配合。
精准防控的深远意义
这套策略的成功实践,其意义远超防疫本身:

- 最大限度保障民生与经济:工厂继续运转,商场照常营业,市民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守住了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 探索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它是对上海城市治理能力的一场极限压力测试,推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城市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 展现科学防疫的信心:精准防控传递出一个信号:我们有能力、有底气用更小成本、更高效率控制住疫情,避免社会停摆的次生灾害。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思考
面对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精准防控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病毒的超强传播性:奥密克戎的隐匿性和传播速度,使得流调追阳的速度难以永远跑在病毒前面,可能导致“火星”未被及时扑灭,酿成“燎原之势”。
- 极限压力下的承压测试:当病例数呈指数级增长,精准防控所依赖的流调、转运、隔离、保障等体系会瞬间承压,甚至出现挤兑,导致策略暂时失灵。
- “精准”与“全面”的平衡难题:在疫情初期,“精准”是优势;但在疫情广泛传播期,“全面”的筛查和管控可能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上海的精准防控,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它在Delta时期被证明是有效的,在奥密克戎的冲击下经历了严峻考验并做出了必要调整,这套策略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思路:如何用更智慧、更人性化、成本更低的方式,守护人民的健康与城市的活力。
无论其过程中的得失如何,“精准防控”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法治思维和人文关怀,都将是上海乃至中国在探索现代化治理道路上的一笔重要财富,未来的路,依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优化和完善。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