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抗原检测试剂上那清晰无比的两道杠时,心里异常平静,甚至有点想笑,没有第一次阳性的惊慌失措,没有第二次阳性的焦虑不安,这只是我的第十一次阳性。
是的,你没看错,第十一次。
第一次,是在2022年的冬天,那场席卷全国的海啸中,高烧、刀片嗓、浑身剧痛,感觉身体被彻底重组了一遍,康复后,我天真地以为,至少能获得几个月的“安全期”。
现实很快击碎了我的幻想,此后的每一次阳性,都像是一场场不期而至的感冒,症状越来越轻,频率却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四五个月一次,到后来的两三个月一次,再到最近,几乎每个月都会和它打一次照面。
我的生活,也因此被划分成了两种模式:“阴性模式”和“阳性模式”。

在“阴性模式”下,我努力工作,尽情社交,安排旅行,努力追赶被疫情偷走的三年,而在“阳性模式”下,一切则切换成0.5倍速,我会熟练地通知同事和亲友,从储物间拿出备好的退烧药和喉糖,在冰箱里囤够三天的食物,然后安静地在家休养,发烧就吃布洛芬,咳嗽就喝念慈庵,流程熟练得如同肌肉记忆。
朋友们从一开始的震惊和同情——“你怎么又阳了?太倒霉了!”,逐渐变成了略带调侃的问候——“哟,这个月的‘KPI’又完成了?” 我自己也从最初的病耻感,变成了如今的坦然,它不再是一个需要隐瞒的秘密,而更像是一个短暂的、需要请假的“生理期”。
病毒学家说,这是新冠病毒走向常态化的必然路径,毒力减弱,但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意味着我们会反复感染,但绝大多数人不会发展成重症,我的亲身经历,仿佛就是这一理论的活体样本。

我的身体似乎也跟病毒达成了某种“默契”,它不再试图发动一场你死我亡的战争,而是选择了一种“和平共处”的方式,症状轻微,病程缩短,三五天后,那条代表阳性的T线就会悄然淡去,生活重归正轨。
第十一次阳性,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新冠对于我而言,已经从一个颠覆生活的“大魔王”,变成了一个恼人但熟悉的“老邻居”。 它时不时会来敲敲门,提醒我它的存在,打乱我几天的计划,但已无力撼动我生活的根基。
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注定要带着这样的“背景音”生活下去,我们学会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在反复的波折中保持韧性,我们更加珍惜健康的每一天,也更能坦然面对偶尔的“宕机”。
窗外的阳光正好,我喝了一口温水,喉咙的干涩感缓解了不少,我知道,再过两天,我就能重新回到那个充满活力的世界,而关于第十二次阳性会在何时到来,我不去猜测,也不去恐惧,因为生活,终究是要向前看的,与病毒共存,不仅仅是一种医学策略,更成了一种我们不得不熟练掌握的生活智慧。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