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校外培训市场得到规范,但一些个人或机构为牟利,仍铤而走险非法开办补课班,这类行为不仅违反行政管理规定,还可能涉及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非法办补课班究竟是否足以构成刑事犯罪?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非法办补课班通常表现为以下形式:
这些行为首先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行政法规,可能面临责令关闭、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
尽管多数非法办班行为以行政处罚为主,但在特定情形下,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涉嫌非法经营罪
如果补课班长期无证经营,规模较大、违法所得数额较高,且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可能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某机构在多次被行政处罚后仍继续运营,违法所得超过一定标准(如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数额),公安机关可立案侦查。

涉嫌诈骗罪
若机构以“保过名校”“签约提分”为幌子收取高额费用,但根本无法实现承诺,且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诈骗罪,某“名师”虚构高考命题经历骗取家长百万元费用,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涉嫌逃避缴纳税款罪
非法补课班通常未依法申报收入,若偷逃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逃税罪,需注意的是,若首次被税务机关处罚后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可免于刑事责任;但再次逃税则可能面临刑事追诉。
其他关联犯罪

在实践中,对非法办补课班追究刑事责任仍面临以下挑战:
非法补课班不仅破坏教育公平,还可能加剧家庭经济负担与学生压力,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意义在于:
总体而言,非法办补课班通常以行政处罚为主,但在涉及巨额诈骗、严重逃税或扰乱市场秩序等情形时,完全可能触及刑事处罚,教育、市场监管与司法部门需形成合力,通过精准执法平衡规范与治理,对于家长而言,选择正规机构、保留交易凭证、及时举报违规行为,才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之道。
(本文仅供法律参考,具体案例需以司法机关认定为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