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旺季,青岛部分海滩、景区突然实行限流或封闭管理,不少游客兴冲冲而来,却只能面对“禁止入内”的告示,社交媒体上,“青岛不让进”的吐槽迅速发酵:有人抱怨行程被打乱,有人质疑管理“一刀切”,还有人感慨“青岛变了”。
——这种“不让进”,源于城市对超负荷旅游的反思,青岛每年接待数千万游客,老城区的狭窄街道、海岸线的生态承载力早已不堪重负,限流虽引发争议,却是对“无序开发”的紧急刹车。

对于本地居民而言,“不让进”或许夹杂着复杂情绪,游客涌入带动经济,餐馆、民宿生意火爆;交通拥堵、物价上涨、生活空间被挤压,让一些人感叹“家乡成了别人的游乐场”。
——某位老青岛人说:“小时候的宁静海滩现在人山人海,我们理解城市要发展,但也希望能留一片属于自己的海。”这种矛盾,是许多旅游城市居民共同的心声。

青岛的“不让进”并非孤例,从崂山景区生态修复期的封闭,到老城区修缮时的临时管制,再到重大活动期间的交通管控,背后是城市在多目标下的艰难平衡:
“不让进”的争议,本质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考题,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破题:
“不让进”是一声警钟,提醒我们: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无限制的开放,而在于找到保护与共享的平衡点,青岛的困境,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当我们谈论“进”与“不进”时,真正探讨的是如何让一座城市既保留底色,又拥抱未来。
或许,答案不在紧闭或敞开的门里,而在门后那条可持续的路。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