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多地医疗机构正面临一场严峻的双重考验:一方面是门急诊患者数量持续激增,就医需求暴涨;另一方面则是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出现大面积感染,导致人手极度紧张,这场“供需失衡”的危机,不仅考验着医疗系统的承压能力,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面对如此困境,我们该如何应对?
患者激增:季节性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以及其它传染病的叠加,使得医院,特别是儿科、呼吸科、发热门诊的接诊量达到峰值,候诊区人满为患,等待时间漫长,医疗资源如床位、药品、设备等面临挤兑风险。
医护人员“非战斗性减员”:医护人员身处抗疫最前线,感染风险最高,一旦出现大面积感染,即使症状较轻,为避免传播给本就脆弱的患者群体,他们也需要暂时离岗隔离休息,这直接导致在岗人员数量锐减,剩下的医护人员不得不承担数倍于平日的工作量,身心俱疲,医疗质量和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这场“完美风暴”,被动等待绝非良策,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患者及社会公众四方联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对于医疗机构与管理层:
启动应急预案,优化资源调配:立即启动院内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机制,打破科室壁垒,统筹全院人力资源,动员行政、后勤等有医学背景的人员支援临床一线,弹性排班,设立“应急梯队”,确保核心科室不停摆。
分区管理,严防院内感染:严格执行“三区两通道”管理,将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感染医护人员与在岗医护人员物理隔离,加强环境消杀,确保医疗环境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导致恶性循环。
保障物资与人文关怀:必须确保N95口罩、防护服、抗病毒药物等防护与医疗物资的充足供应,管理层要给予医护人员实实在在的关怀:提供营养支持、安排临时休息区、进行心理疏导,并落实合理的加班补贴与激励政策,他们是这场战斗最宝贵的财富。

对于在岗医护人员:
做好最高级别防护:在岗期间务必规范佩戴防护装备,严格遵守手卫生,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战友,也是保护患者。
实行“战略分级”诊疗:运用专业判断,对患者进行快速分流,将有限的精力优先投入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对于轻症患者,可指导其居家健康监测、用药或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
团队协作,互相支撑:在此非常时期,更需要团队精神,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要紧密配合,互相补位,共担压力。

对于患者与公众:
合理就医,善用线上资源:若非急症、重症,请优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线上问诊,避免盲目涌向大型医院,将宝贵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
理解与包容是最好的“良药”:当前,医护人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诊时,请多一份耐心、理解和包容,您的一句“辛苦了”,可能就是支撑他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做好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链:公众应积极接种疫苗,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减少不必要的聚集,降低自身感染风险,就是为减轻医疗系统负担做贡献。
每一次危机都是对系统脆弱性的一次警示,此次困境过后,我们更应深思:
患者激增与医护人员感染,是医疗系统在极限压力下的“压力测试”,这不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人性与毅力的试炼,此时此刻,每一位带病坚持或超负荷工作的医护人员,都是守护我们健康的英雄,而我们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则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唯有医患同心、社会协力,我们才能冲破至暗时刻,共同迎接黎明的到来。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