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体系中,核酸检测因其高准确性被誉为“金标准”,而另一种检测方法——抗原检测,则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成为了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侦察兵”,它就像家庭中的“验孕棒”或“流感自测试剂”,为早期筛查和快速预警提供了重要手段,新冠抗原检测方法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它呢?
什么是抗原检测?其原理是什么?
抗原检测,直接瞄准的是新冠病毒表面的特定蛋白质,即“抗原”,这些抗原如同病毒所穿的“外衣”,是病毒身份的特征标志。
其核心原理是免疫层析技术,类似于“抗体抓抗原”的游戏,检测卡的关键部位预置了两种特殊的抗体:
- 金标抗体:与微小的胶体金颗粒结合,能够识别并抓住病毒抗原。
- 检测线(T线)抗体:被固定在检测卡上的一条线上,也能抓住病毒抗原。
检测过程如同一场“接力赛”:

- 取样:用拭子在鼻腔深处或咽喉处旋转取样,收集可能含有病毒的细胞和分泌物。
- 洗脱:将拭子放入含有裂解液的采样管中,旋转、挤压,让病毒抗原释放出来。
- 反应:将混合液滴入检测卡的加样孔,液体带着病毒抗原(如果有的话)向前流动。
- 显色:
- 如果样本中含有病毒抗原,它会先与金标抗体结合,形成“抗原-金标抗体”复合物。
- 这个复合物继续向前流动,到达T线时,会被那里的抗体再次抓住,形成“抗体-抗原-金标抗体”的“三明治”结构,胶体金在此处聚集,从而显露出一条红色的线条。
- 无论样本中是否有病毒,液体都会继续流到质控线(C线),C线的出现表明检测过程操作正确、试纸有效。
判读结果就是:
- 阳性(两条杠):C线和T线都显色,意味着样本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抗原。
- 阴性(一条杠):只有C线显色,意味着样本中未检测到病毒抗原,或抗原含量低于检测限。
- 无效:C线未显色,无论T线是否显色,都表明检测失败,需换试剂重测。
抗原检测的优缺点
优点:
- 快速高效:通常15-20分钟即可得出结果,非常适合快速筛查。
- 操作简便:无需专业设备和实验室,普通人经过学习即可自行操作。
- 成本低廉:价格远低于核酸检测,便于大规模普及和家庭储备。
- 即时就地:可在家庭、办公室、学校等现场完成,能迅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链。
缺点:

- 灵敏度较低:这是其最主要的局限,在病毒感染早期或后期,病毒载量较低时,抗原检测可能无法检出,导致“假阴性”。
- 特异性问题: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因交叉反应或其他干扰出现“假阳性”。
- 不能作为确诊唯一依据:由于其准确性不如核酸检测,抗原阳性通常需要核酸检测进行确认。
如何正确进行抗原自测?
为确保结果准确,规范操作至关重要:
- 准备工作:洗手,清洁桌面,检查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好。
- 样本采集:头部微仰,将拭子深入一侧鼻腔内部1-1.5厘米(约鼻尖到耳根的距离),贴鼻腔旋转至少4-5圈,停留不少于15秒,然后用同一拭子在另一鼻腔重复操作。
- 样本洗脱:将拭子立即插入采样管,挤压拭子头并在管内旋转混匀至少30秒。
- 滴加样本:盖紧采样管盖子,将液体垂直滴入检测卡的加样孔(通常是2-4滴,具体看说明书)。
- 等待判读:在规定时间内(通常是15-20分钟)观察结果,超过30分钟的结果通常无效。
适用场景与未来展望
抗原检测最适合用于出现疑似症状后(如发热、咽痛、咳嗽)的早期自我筛查,以及高风险人群(如密接者)的日常健康监测,它能帮助个人快速评估感染风险,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染他人。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抗原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将不断提升,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工具,将与核酸检测、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等共同构成立体化的防疫网络,帮助我们更灵活、更智能地应对传染病的挑战。
新冠抗原检测方法是我们手中一把便捷的“尺子”,虽不能像核酸检测那样精确到“毫米”,但足以快速丈出风险的“厘米”甚至“分米”,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它,是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重要一环。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