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后感染,专家详解突破性感染与防疫新策略

admin 1 2025-11-10 05:36:25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疫苗后感染”(即突破性感染)案例引发公众关注,许多人疑惑:为何接种疫苗后仍会感染病毒?这是否意味着疫苗失效?针对这些问题,多位医学专家给出权威回应,强调疫苗的保护作用依然关键,并呼吁公众理性看待突破性感染,继续落实综合防护措施。

什么是“疫苗后感染”?专家解析机制

疫苗后感染,指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仍被病毒感染的现象,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专家解释说,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重症和死亡,而非完全阻断感染,目前所有疫苗的保护率均非100%,例如新冠疫苗在真实世界的保护效率约在60%-95%之间,这意味着少数接种者可能因免疫应答不足或病毒变异而感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指出,突破性感染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病毒变异株(如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二是个体免疫力差异,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影响抗体生成的因素。

疫苗是否还有效?数据给出肯定答案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感染的风险远低于未接种者,且重症保护效果尤为显著,以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为例,完成加强针接种的人群重症风险降低90%以上,死亡风险下降超95%。

疫苗后感染,专家详解突破性感染与防疫新策略

“疫苗的核心价值是‘保底线’——防重症、防死亡。”上海市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张文宏形象地比喻,“疫苗如同防弹衣,虽不能保证绝对不中弹,但能确保生命无忧。”他进一步强调,突破性感染多为轻症或无症状,且病毒清除速度更快,这正体现了疫苗建立的免疫记忆在发挥作用。

应对突破性感染:专家建议三重防护策略

面对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专家提出以下防护建议:

疫苗后感染,专家详解突破性感染与防疫新策略

  1. 及时接种加强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研究证实,加强针可显著提高中和抗体水平,尤其对老年人和免疫低下群体至关重要。
  2. 坚持非药物干预: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措施,能与疫苗形成互补防护,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提醒:“疫苗+卫生习惯”才是完整防线。
  3. 建立多层次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检测,早发现早干预,对于高风险岗位人员,定期核酸检测仍有必要。

科学认知与常态化防疫

专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突破性感染将成为常态,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表示:“未来防疫重点应从‘零感染’转向‘减危害’,通过疫苗接种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降低医疗资源挤兑风险。”

科研机构正持续研发针对变异株的二代疫苗和广谱疫苗,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副主任李兴旺透露,我国已有多个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将提供更精准的保护。

疫苗后感染是疫情防控中的正常现象,而非疫苗失败的信号,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所言:“疫苗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但不是唯一武器。”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结合疫苗接种与综合防护,我们才能在与病毒的持久战中掌握主动。

(注:本文综合自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及多位专家公开访谈)

上一篇:涿州疫情最新情况最新消息/涿州疫情最新通知2021年
下一篇:江苏新增9例本土确诊病例,防控措施全面升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