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铸就的荣光,5.1国际劳动节的起源与抗争之路
2
2025-11-08
每年的5月1日,全球超过80个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庆祝“国际劳动节”,这一节日不仅是劳动者权益的象征,更是百余年前工人群体用鲜血与抗争书写的历史篇章,它的起源,深深扎根于19世纪欧美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悲壮斗争。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席卷欧美,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普遍实行每日12-16小时的超长工时,工人在恶劣环境中高强度劳动,却仅能获得微薄薪资,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美国工人率先喊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归属自己”的口号,拉开了维权运动的序幕。
1886年5月1日,美国超35万工人走上街头,发起以“8小时工作制”为核心的大罢工,芝加哥成为风暴中心,仅该市就有4.5万人参与,5月3日,罢工工人与警察爆发冲突,导致多人死伤,次日,工人在干草市场广场集会抗议时,不明身份者投掷炸弹,警方开枪镇压,造成11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史称“干草市场惨案”。

这一事件震惊世界,尽管真相未明,7名工人领袖仍被判处死刑(其中4人遭绞刑),临刑前,工人领袖奥古斯特·斯皮斯高呼:“沉默的底层人民终将发出怒吼!”他们的牺牲,激起了全球劳工群体的愤慨与觉醒。
1889年7月,为纪念美国工人的壮烈抗争,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大会上正式宣布: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号召全球劳动者在这一天团结斗争,1890年,欧美多国首次同步举行五一游行,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亲自参与伦敦示威,标志着工人运动走向国际化。

1918年,中国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街头首次散发“五一”传单;1920年,北京、广州工人举行早期纪念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正式将5月1日定为法定劳动节,中国劳动者在这一天通过表彰大会、文艺汇演等形式,既传承斗争精神,也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风貌。
五一劳动节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假期,而是对以下价值的铭记:
从芝加哥街头的鲜血到今日劳动者的歌声,五一国际劳动节如同一座丰碑,镌刻着“公平正义不会从天而降,唯有团结抗争才能照亮未来”的真理,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尊严,都源自前辈永不屈服的脊梁。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