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21年,癸巳蛇年春节。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窗棂上时,李明睁开了眼睛,这光线并非来自1.5亿公里外的恒星,而是悬浮在城市上空数万米处的“同步日照板”模拟出的产物,他推开窗,一股经过精密计算的、带着腊梅花香和淡淡火药味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这是城市环境系统为春节特调的“年味空气配方”。
在2821年,谈论“天气”已经是一个充满怀旧色彩的词汇,八百年前,随着全球气候调控网络“盖亚之盾”的全面建成,极端天气成为了历史课本里的名词,风雨雷电、阴晴雨雪,都成了可由地球气象理事会统一规划、按需分配的“公共服务产品”。
今年的春节天气方案,早在半年前就由全球公民通过网络公投确定,最终方案是:“华北-华东区,除夕晴空万里,日照指数8级,微风;初一午后,人工降雪两小时,雪量中到大,伴随即时气温调节至-2℃至-5℃,以营造传统年俗氛围。”
除夕夜,亿万家庭在璀璨的星空(同样是增强现实投影技术呈现的,比自然星空更加绚烂)下,围坐在全息餐桌旁,享用着分子料理合成的年夜饭,窗外,是恒温恒湿、一尘不染的世界。
而真正的重头戏,在初一。
下午两点整,原本湛蓝如洗的天空,开始有细小的冰晶微粒被无人机群精准播撒,几分钟后,一片片鹅毛般的雪花,如约而至,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街道上,孩子们穿着恒温纳米服,兴奋地跑出家门,堆起了八百年未变的雪人,大人们则站在由透明力场隔绝的阳台上,微笑着观看这幕精心编排的“自然奇观”。

“爷爷,古时候的雪,也是这么下的吗?”李明的女儿伸出小手,接住一片完美的六瓣雪花,好奇地问。
李明调出个人终端,展示着一幅古画《瑞雪丰年图》,画中的人们在风雪中缩着脖子,却满脸洋溢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他轻声解释道:“不,宝贝,古代的雪是‘野生’的,有时狂暴,有时温柔,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会为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而欣喜,也会因一场阻塞交通的暴雪而忧愁,那时的春节,天气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未知的礼物。”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我们现在的雪,是礼物吗?”
李明愣了一下,看着窗外那片被完美控制的银色世界,以及远处若隐若现、正在调节区域气温的“气候塔”,缓缓说道:“这是……我们送给自己的礼物,一份确保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节日氛围的、安全的礼物。”

这场雪在下午四点整准时结束,积雪在高效融雪剂的作用下迅速消失,城市交通恢复如常,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夜晚,当“盖亚之盾”在天空中投射出巨大的、象征吉祥的生肖全息图案时,李明心中却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拥有了先辈们无法想象的、对环境的绝对掌控权,春节永远温暖祥和,风雪永远恰到好处。
但他偶尔也会怀念,怀念那个需要“靠天吃饭”的时代,怀念那份在凛冽寒风中,对一缕真正阳光的渴望,以及在一场真正的、不受控制的大雪中,所体会到的,关于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坚韧。
在2821年的春节,天气不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成了一种文化消费品,我们定制了风雪,守护了团圆,却也在完美的控制中,悄然告别了那份与天地共鸣的、原始的惊喜。
这,就是2821年我们的春节,一个在人工天幕下,温暖、安全,却又让人若有所思的新年。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