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会面,一片丹心,疫情岁月里与张文宏医生的温暖相遇

admin 1 2025-11-05 11:56:42

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如暴风骤雨般席卷全球,我们的生活被按下暂停键,恐慌、未知、隔离成了日常,也正是在这片阴霾中,一个名字——张文宏,以上海传染病专家的身份,用他朴实幽默的语言和科学理性的态度,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定心丸”,而我,因工作机缘,在两年多的疫情岁月里,竟与他有了五次难忘的会面,这五次会面,像五扇窗口,让我窥见了一位医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温度。

第一次会面:2020年2月,线上会议——“讲真话,就是最大的负责”
那是疫情最焦灼的时期,我第一次“见”到张文宏医生,是通过一块屏幕,公司组织疫情防护培训,特邀他远程连线,没有寒暄,他开门见山:“这个时候,别信谣言,戴口罩、勤洗手比啥都强。”有人问:“专家都说不准,我们该信谁?”他推了推眼镜,笑了:“科学不是万能的,但不说真话是万万不能的,我的责任就是把复杂的医学问题,用大白话告诉您。”那一刻,他像一位可靠的邻居大叔,用“接地气”的真话,击碎了弥漫的焦虑,这场初“见”,让我记住了他的信条:真诚,是危机中最珍贵的力量

五次会面,一片丹心,疫情岁月里与张文宏医生的温暖相遇

第二次会面:2020年6月,社区调研——“防控要‘瓷器店里抓老鼠’”
疫情稍缓,他带队来我们社区调研常态化防控,阳光下,他穿着白大褂,耐心查看测温点和隔离流程,有居民抱怨:“天天查健康码,太麻烦了!”他没讲大道理,而是打了个比方:“咱们现在得像在瓷器店里抓老鼠,既要抓住病毒,又不能把日子过碎了。”这句话引得大家会心一笑,临走时,他特意叮嘱社区医生:“细节决定成败,别让防控成了负担。”这次见面,我看到了他身为实践者的智慧——科学防控,本质是守护人的生活

第三次会面:2021年1月,疫苗研讨会——“疫苗不是‘神药’,却是‘盾牌’”
疫苗上市初期,公众疑虑重重,在一场研讨会上,张文宏医生直面尖锐提问:“疫苗安全吗?打完能摘口罩吗?”他坦诚道:“疫苗不是万能神药,但它像盾牌,能帮我们建立免疫屏障,先打比晚打好,但打完也别浪。”有记者追问他对争议的看法,他摆摆手:“我的专业是医学,不是口水战。”这场会面,他展现了科学家的谦逊与定力——在喧嚣中坚守专业,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五次会面,一片丹心,疫情岁月里与张文宏医生的温暖相遇

第四次会面:2021年8月,Delta变异株应对会——“与其恐慌,不如读懂病毒”
Delta毒株来袭,恐慌再起,一次内部会议上,他分析数据时神色凝重:“病毒在变,我们的策略也得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早发现、快流调。”有人问:“会不会有更坏的变异?”他深吸一口气:“病毒不讲情面,但我们可以用知识和协作跑赢它。”会后,他匆匆赶回医院,背影疲惫却坚定,那一刻,我深感:医者的勇气,不在于预言光明,而在于在黑暗中持灯前行

第五次会面:2022年底,政策优化座谈会——“从抗疫到共存,需要理性与共情”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变化,社会面临转型,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一场关于政策优化的座谈会上,他坦言:“现在重点是防重症、降死亡率,就像开车换挡,速度变了,但安全第一没变。”有年轻医生问他如何坚持至今,他笑了笑:“我就是个医生,该看病看病,该说话说话。”散会后,窗外已是灯火阑珊,这五次会面,仿佛一场漫长的跋涉,而他始终是那个说人话、做实事的“张医生”

尾声:
五次会面,跨越了疫情从暴发到平息的全程,张文宏医生从“网红专家”回归为一名普通医者,但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他从未自诩英雄,只是用专业与真诚,在不确定性中为人们点亮一盏灯,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些会面教会我:危机中的信任,源于无数个体在岗位上的默默坚守,未来或许还有风雨,但如他所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上一篇:【西宁疫情最新规定,西宁 疫情政策】
下一篇:二类传染病有哪些?发生一类传染病时如何处理/二类传染病包括什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